
1、用途
曝氣生物濾池技術(簡稱BAF)是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興起的水處理工藝,是在生物接觸氧化與生物活性炭的技術基礎上開發的一種高效、低耗的生物反應器。該技術首先應用于污水深度(三級)處理并回用的場合,后發展成既可應用于微污染水源水的預處理(如除藻、去除有機污染),又能直接用于城市污水二級處理領域的新技術。自80年代在歐洲建成使用曝氣生物濾池技術處理污水的二級處理廠后,已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廣為流行,我國在21世紀初,大連城市污水廠引進了該項技術。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多座大大小小的污水處理廠應用了曝氣生物濾池技術。
2、特點
2.1、占地少:(為傳統火星污泥法的1/2―1/3)。
2.2、運行費用低:水氣接觸時間長,氧傳遞效率高;水力停留時間短,氣水比低(2―5:1)。
2.3、可防止堵塞:
不會因填料破碎,纖維的流失產生管閥的堵塞;
不會因生物膜的生長堵塞填料孔隙,使陶粒表面生物膜厚度保護在0.2毫米以內。
2.4生物活性高:生物膜保持較高的活性;生物量大,處理效率高,水力停留時間為30―120min。
2.5、生物降解和吸附作用共存。
2.6、處理水質高:處理后污水可達到回用水(工業或雜用水)標準。
2.7、運行管理方便:便于實現自動控制,操作較簡單。